天目山下,浙江省杭州市紫荆村,是一座“好看又好听”的村庄。好看在于村庄环境宜人,紫荆村拥有1.2万亩山林,其中苦竹占了一半,有6000亩。一条溪水穿村而过,依山傍水的环境吸引着周边城市的人时常前来踏青游玩。好听在于村庄的主要产业,这里是中国有名的“竹笛之乡”。当地人把漫山遍野的苦竹打造成一支支竹笛,每年450多万支的产量,可以占到全球竹笛产量的85%以上。靠着制作和销售竹笛,紫荆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可达53000多元。吃一碗“苦饭”
苦竹之所以叫苦竹,是因为其竹笋味道如苦瓜一样。虽然不适合食用,但其竹节长、密度高、质地坚硬的特点,使之成为制作竹笛的好材料。据记载,元、明、清时期,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到这里伐竹制笛。然而历史上,制作乐器的手艺都是工匠家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意义不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地村民都还是用苦竹来制作供寺庙和百姓祭祀的火纸,天寒地冻的日子,还要光脚做工,吃的着实是一碗“苦饭”。到20世纪60年代,紫荆村人依托漫山竹林,建起一家竹器工艺厂,主要生产竹席、渔竿等竹制品,人们生活才渐渐有了改善。苦竹变“富竹”
紫荆人开始涉足竹笛产业,大约是在四十年前。当时,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周林生老师来到村里寻找制作竹笛的原料,发现这里的苦竹特别好,于是建议大家尝试做笛子,并表示自己可以把这门手艺教给大家。1985年,村里抽调了四个人,在竹器厂筹备了一个制笛小组,跟着周老师学竹笛的制作和吹奏。当拿锄头的手拿起刻刀,划伤手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但是学徒们依旧很知足、很满意,这可比地里的活儿轻松多了!就这样,一边学,一边练,一边做,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笔6000支竹笛的大订单。靠着这笔订单,村集体增收了36000多元。到198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村里的竹器工艺厂合作联营,村里的18位年轻人被送到上海,学习制笛技术,从那以后,订单一个接着一个,苦竹渐渐变“富竹”。敢闯敢拼 打开产业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从联营厂出来,自立门户,开起一家家笛子加工作坊。和以前订单来了就加工不一样,自己干就得自己卖,跑市场是个大难题。那时,村民们背着笛子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琴行,但由于没招牌、没名气,去哪儿都碰一鼻子灰。直到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国际乐器展上,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发光了随身携带的几盒名片,想着哪怕一百个人里有一个打电话来,也算是跨出去一步了。没想到那次展销会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自此,当地竹笛销路渐渐打开。到2012年,村里出产的竹笛,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00多万元。此时,村里人又对竹笛产业进行了升级,把制作竹笛的工序拆分,形成流水线作业。有人打孔,有人制作铜管,有人刻字,这样既能保证货源供应充足,又能让村民都吃上“竹笛饭”。紫荆村的竹笛产业还将迎来什么转变?一支好的竹笛能卖到多少钱?年轻人又能带来什么新鲜玩法?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走进“中国竹笛第一村”,看紫荆人如何用一双巧手,把苦竹变“富竹”,吹出一首幸福曲!
伴奏点击排行榜
最新音乐资讯
- 1 开票|海上新梦•十六——“国乐礼赞盛世中华”原创民乐协奏曲作品音乐会
- 2 “敦煌国乐,美育七宝”民乐进校园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 3 明月清风,千年古韵,戴晓莲演绎古琴的传统与现代
- 4 明月清风,千年古韵,戴晓莲演绎古琴的传统与现代
- 5 上音X湖州吴兴 | 上音南太湖国际音乐周正式开幕
- 6 第九届民族管弦乐(独奏、重奏)新作品征集章程
- 7 《海上丝路》——中国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 8 【Amazing 河南】开封兰考:民族乐器奏响世界之声
- 9 活动预告〡上海音乐学院非遗艺术展演周
- 10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
- 11 “数”见风潮 赋能发展 中国民族乐器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
- 12 背靠传统 面向现代 |《返本开新——唐俊乔教授与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音乐会集萃》新专辑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 13 2024年海口古琴艺术节开幕
- 14 中国民族乐器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 助推琴筝产业创新发展
- 15 托生命于传统,寄情怀于民间——“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乔建中文集”的出版价值